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构建“133”工作体系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2024-04-18 浏览量:

一、建设背景

学校围绕《深化新时代bob·体育(中国)官方入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坚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着力解决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能力素质提升不足、分层分类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坚持以师德为先导,以“国家-省-校”三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主线,以构建新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三层次递进培养为路径的“133”工作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建设举措

1.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建章立制,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当育人大先生”为根本,出台师德建设制度文件,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入职查核、教育培训备案、评价考核全过程工作机制。师德培训比例由15%提升至25%。

2.构建“国家—省—校”三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立项建设人工智能和旅游管理2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金融科技等3支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20支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教学创新为核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团队为主线,组织教师开展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教学模块设计,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标准设计,与生产一线相对接的教学诊断设计,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借力校企协同机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立“产教融合、联合攻关”校企协同机制,通过与合作企业互派师资,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等,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认证与培训,共建实践基地。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依托,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动,通过项目化、模块化教学,产教融合项目推进,科研技术服务为载体,提升专业化能力。

3.实施新教师、专业骨干、专业带头人三层次递进培养

开展“青蓝结对”,激发新入职教师的内驱力,育好“后备队”。出台新老教师“青蓝结对”办法,建立帮扶机制,利用课前沟通、课中督导、课后纠偏等形式提升教学能力;利用跟项目、做项目、评项目等提升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建立新教师入职、跟岗、培训相结合的培养培训体系。制定新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新教师跟岗锻炼方案,完善新教师企业顶岗,严格教师准入、过程跟踪、年度考核,将新教师培训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任。 

发挥骨干师资的带动力,建强“主力队”。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发挥示范作用。依托教学能力大赛、技能比赛等,以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中青年骨干为主,组队参赛,通过大赛锤炼队伍,通过竞争提高能力,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带动队伍提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带动作用。在与行业企业联系方面,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发挥带动作用,依托华为 ICT 学院、京东方新型显示产业学院、京东物流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宝岛眼视光学院等,校企共同制定“双师型”标准,联合培养师资;与中科大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聘任一批产业教授(导师),聘请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力,做好“领头队”。组建工作室,发挥团队引领。建立工作室、遴选学科专业带头人、聘请产业教授(导师)等,建立人才资源库,鼓励其开展高层次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项目,建立工作保障机制,形成示范效应。牵头成立工作室60余个,以高水平人才专业能力引领,覆盖相同专业背景教师,以工作室为载体,通过科研、教研等形式,提升能力。 

三、建设成效

1.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得以优化

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梯队结构优化,梯队形成,教师平均年龄由45.6岁优化成41.6岁,“双师型”教师占比由60%上升至90%,硕士学位占比由65%上升至74.54%,高级职称占比由31%上升至46.45%,博士学位人员由13人增加到70余人,人才柔性聘用形成常态。

2.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省级一等奖以上33项,国家级8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获省、市科研奖累计10项,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达40余人,争取人才专项奖励资金280万元,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38个。

3.师资队伍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引培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bob·体育(中国)官方入口先进个人、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教学名师、成都工匠等50余人。建成bob·体育(中国)官方入口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2支、省级3支,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国家级1支、省级4支,省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7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教师获市级以上综合荣誉奖40余项,6名教师分别获省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省高技能人才先进个人、省高端人才称号,全国技术能手增加4人,50余名教师成为各类专家库人选。

(作者:王瑀 崔丽,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