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以五大育人形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发布时间:2024-03-22 浏览量: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狠抓带动示范,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塑造“大思政”“大协同”“大融合”“大场域”“大数据”五大育人形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做实价值塑造,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学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树牢“大思政”的工作思想,有效统筹各岗位、各领域的育人要素和资源。一是遵从思政工作规律,畅通铸魂育人传播渠道。举办“了不起的中国人”特色思政公开课、“你好,新重庆”微宣讲、“强国复兴有我”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等,并发挥“新媒体+”功能优势,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用学生“爱看、易懂”的方式打造优秀教学作品,全方位建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多元渠道、融合矩阵,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互嵌。二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构建价值引导培养体系。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在大队伍、大资源、大课堂、大平台、大基地等基本维度上持续发力,在专业、课程、文化、网络、日常等方面画好“同心圆”,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形成思政课教师“五联系”机制,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建成《党史里的重庆故事》等2门公共一流课程。三是遵照学生成长规律,促进理实一体相得益彰。开展有组织研究阐释工作,建立“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运行机制,有效推动“思政课理实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提升教学“含新量”和“含金量”。挖掘重庆本土红色资源,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2个,建成全市唯一一家面向社会开放的高校红岩文化室,将红岩精神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

改革体制机制,创建“大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从优化育人工作机制入手,在主体、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形成“大协同”体系,畅通一切育人力量、一切育人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彼此协调、有效配合。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将制度建设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先后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奖励办法等10余个制度文件,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纳入奖励考核,更大程度地激发内生动力、办学活力和发展潜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多维协同机制。学校坚持党委统揽、机关主管、二级学院主抓,构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组织领导体制,有机串联起各领域、各环节的育人资源、育人要素和育人力量。建立“大思政”工作体系台账,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健全工作闭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梳理工作中的缺项、漏项、薄弱项,落实督导考核。三是坚持目标导向,创新联动工作模式。学校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抓手推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施“一年级工程”实践bob买球、公共课改革等项目,搭建“第二课堂”“一站式”学生社区等平台,不断优化育人个体之间、育人组织之间的联结方式和联动模式,最大限度挖掘并释放育人潜质,提升育人整体质效。

完善教育评价,确立“大融合”育人理念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新审视、改革完善、优化实施教育评价问题,以深化评价改革为引导,在全要素全资源“大融合”上下功夫,激发育人活力并释放价值。一是注重系统耦合,推进融合育人行动。学校坚定不移推进“五育融合”,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引领,对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加以整体设计、全面重构、系统实施,着力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代商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深化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专业、教学、教材、管理中,贯穿于成长成才不同阶段。二是对标育人要求,建立融合评价机制。学校系统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多跨协同设置评价内容,重点考察教育教学实绩、人才培养标志性成果、专业建设成效、科学研究质量等,把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类评价都落脚到育人效果上,真正建立起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学评价制度、专业评价制度等,推动育人质量螺旋上升。三是优化绩效评价,激发融合育人活力。学校修订党建与事业发展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了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将课程、实践、资助、心理等各类育人要素纳入其中,形成全过程全要素量化指标,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培育工作,以显性绩效和隐性绩效相结合方式,落细落小实施考核,形成评价闭环。

创新培养模式,构筑“大场域”育人载体

学校积极推进多维空间“大场域”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构育人秩序和形态。一是推进课堂革命,形成育人新阵地。整合第一二三课堂,依托专业建立劳动实践工坊、创新创业工作室、众创空间等,以项目为引领,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嵌入课外活动、汇入校外实践,构建全领域综合性动态化的学习场,从而最大限度地延展课堂半径,为学生提供能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品质学习机会,打造育人特色和品牌。二是促进多维循环,打造育人新生态。学校加强与政府部门、市场力量、社会组织等校外单位的多维互联,多方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等主题鲜明的育人平台,聚合校、地、企多维场域内的育人资源并融通共享,广泛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形成育人过程以校内循环为主、校内校外循环相互促进的育人新生态。三是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育人新路径。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动开展“匠心说”“技术能手面对面”“技能人才成长之路”等,让“大思政课”浸入产教融合全过程,着力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技术技能训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工作场所得到“爆炸性融合”,让学生获得一种适应工作世界变化和产业变革需要的强大素质和能力。

强化技术赋能,搭建“大数据”育人支撑

学校积极推动不断迭代的数字技术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应用,将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抓手,不断强化“大数据”的育人支撑作用。一是强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技术赋能育人成效。学校通过建设“智慧马院”、VR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引入一系列VR思政内容资源场景和若干3D虚拟仿真交互式体验平台及软件、3D建模类教学场景,充分利用新一代技术手段与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性、交互性、联结性、开放性、多维性等,形成“数字思政”“全景育人”等新形态。二是聚焦精准化育人,推动思政教育良性发展。学校基于建设的“3+3”bob·体育(中国)官方入口大数据生态圈智慧校园数据管理平台,将大数据技术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精准把握需求、精准行为分析、精准预判预警,保证数据分析挖掘的效果,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在学生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困难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赋能“精准思政”育人实践。三是深化智慧化治理,搭建育人目标技术保障。学校推进“循数治理”建设,全面建立数据标准,加强规范性管理,既严格监督数据获取、筛选及共享范围,以确保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信息安全,又通过云计算技术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加强智能管理保障铸魂育人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确保正确价值目标。

(侯海燕)